生活-LIFE
华夏教育时报 > 主页 > 新闻 >

孩子太拖拉,叫不动?家长这样做孩子才自律!

2021-07-26 10:22 编辑:风中的自由 来源:百度新闻

孩子做什么事情都磨蹭、拖拉,起床磨蹭,洗漱磨蹭,作业磨蹭....反正干什么事情,都觉得自己的时间比别人多似的,不紧不慢,总要拖到最后一刻。

家长催催催、赶赶赶,鸡飞狗跳,孩子手上的动作才快了一点点,下次继续拖。家里有个“拖延症”的孩子,可着实让爸妈们头疼。

得了“拖延症”的孩子,究竟怎么样才能“治愈”?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孩子拖延背后的真相。

心理学家把这种不按时完成任务的心理称为消极的 拖延,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孩子如果一旦出现这种状态,家长必须要引起重视,及时带孩子向专业人员咨询与寻求帮助!

然而这种现象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相当普遍,心理学家皮尔斯·斯蒂尔在2011年出版的著作《拖延心理学》中提到,他曾调查了遍及全球的2.4万多名儿童,其中95%的受访者承认自己会犯拖延症的毛病。其中有约25%的孩子有慢性拖延症,这个比例比20世纪70年代时高了4倍。可以说,拖延症不仅仅是孩子,也是现代人都会面临的问题。

这时候很多家长就会开始陷入困惑,拖延症不仅发生普遍而且还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那孩子的拖延症从何而来,又应该如何解决呢?

01 缺乏时间管理观念

拖延症孩子出现的通病应该都是起床会赖床,作业写不完等。但其实大家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有些孩子又能够按时起床按时完成作业呢?

只是因为有拖延症的孩子,根本意识不到时间的紧迫性,对于时间没有一个概念,时间观念不强,所以尽管时间已经迫在眉睫了,他们依然还是我行我素,拖拖拉拉的。

02 专注力不够

有很多孩子都是父母稍不留神,他可能就到后面去玩其他事情了。可能是因为旁边出现了一条狗或者是旁边的花很好看,把他吸引过去了。

这种时候,对于他将要去做的事情就会抛之脑后。这就是因为他专注力不够,很容易被其他的事情所影响和吸引,从而占据了自己真正要去做的事情的时间。

03 家长包办太多

孩子从小被家长包办的事情太多,比如孩子自己能穿衣穿鞋,可家长为赶时间全程帮孩子穿衣穿鞋;比如孩子自己会整理房间,可家长总担心孩子收拾得不好,总是全包式帮孩子收拾等等。

家长包办的太多,在时间上是省了,但孩子的做事能力却没有得到丝毫的提高。孩子会认为不管做什么事,最后爸爸妈妈都会兜着,为此依赖性越来越强,便会逐渐养成做事磨蹭的坏习惯。

04 做事难度超出了孩子能力

有时候,做事的难度及技巧超出了孩子的身体协调及大脑思维能力,让孩子感到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做事也会出现拖延症情况。

怎样改善孩子的拖延症?

1. 父母以身作则

想要教育好孩子,让孩子做事不拖拉,家长就要从自身做起。自己也要做到,不拖延,今日事,今日毕。

当孩子做事拖拉的时候,家长首先要反思自己的行为,看看是否自己平时做事就拖拖拉拉的,才导致孩子效仿,并学会自我改正,所谓潜移默化,作为父母一定要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以供孩子学习。

2.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孩子对具体的事物能够有比较准确的了解,没看得到,摸得着,会让孩子产生直观的意识。但是时间却是抽象的,虽然孩子能够通过钟表知道是几点几分,但是对于应该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孩子却都无法很好的把握,因为他们的时间概念本身就很薄弱。

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时间,尽量用具体化的方式去表现时间的意义。比如指着时钟让孩子知道长针到哪里就应该做什么事,渐渐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

3. 提升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做事拖延,也是因为不能集中注意力。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来锻炼孩子的注意力,比方说让孩子坚持每天大声朗读,从短时间到长时间,让孩子一点一点提升注意力。

我们其实也可以试着用另一种方式来教育孩子,停止催促与唠叨。当孩子吃了几次拖拉的苦头以后,也许就会变得有时间观念了。

4. 对待拖延症的孩子,家长必须要有耐心

孩子做事拖拖拉拉,固然让父母很生气。但是如果此时父母发脾气的话,会让孩子更加的慌乱,不知道要该怎么办,从而更加浪费了做事情的时间。

所以在面对孩子拖延的情况下,父母一定要耐心的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懂得拖延之后造成的后果。

上天赋予每个孩子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光阴宝贵如黄金,谁能够养成正确的时间观念,高效利用时间,谁就将会是人生最后的赢家。所以拖延症很可能会成为以后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障碍。

父母如果想帮孩子清除这个障碍,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顺畅的话,就必须要学会反思,学会自身作则,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和孩子一起努力,帮助他克服拖延症。

相信在父母的带领以及帮助下,孩子一定能够意识到拖延症的危害,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彻底远离“拖延症”的魔爪,在成长的路上越行越远。

相关阅读

华夏教育时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华夏教育时报网或华夏教育时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华夏教育时报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华夏教育时报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华夏教育时报网或华夏教育时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kaibfmc.n@vip.sina.com。

新视觉·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