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GIS教育大会暨全国高校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举行
12月7—8日,以“空间智能,新质教育”为主题的首届GIS教育大会暨全国高校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召开。本次大会由自然资源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创新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旨在分享空间智能软件技术赋能GIS教育的最新成果,探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建设的路径与方法。来自全国149所高校的GIS专业负责人、教师等300余人参加会议。
与会嘉宾合影
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彭建主持大会开幕式。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高宁在会上致辞。他讲道,在快速进步的科技浪潮中,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大数据已成为研究和应用的前沿,是地理学科的支柱性支撑领域。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根据地理学一级学科建设的整体需要,通过自主设置和审核,恢复建设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二级学科,提升北大地理学一级学科的学科内涵和专业结构,为今后地理学科的整体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
高宁致辞
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在致辞中表示,大会以“空间智能,新质教育”为主题,既是对当前GIS技术迅猛发展的积极响应,也是对未来GIS教育方向的前瞻思考。GIS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要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产业、人才的“三位一体”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通过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GIS教育的创新发展;通过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紧密衔接,促进GIS人才的精准供需和全面发展。
贺灿飞致辞
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刘耀林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王志恒主持了大会的主题报告环节,贺灿飞,自然资源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超图软件董事长宋关福,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汤国安,武汉大学教授杜清运,浙江大学教授刘仁义,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张兵,华为中国地区部昇腾生态运营总经理苏同岩分别围绕地理学与通识教育、人工智能地理信息软件技术、GIS专业人才培养、地理信息科学一流专业建设、遥感图像分析技术发展、原始创新与人才培养等主题进行了分享。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杜世宏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江浩主持了专题报告环节,邬伦、史文中、张书亮、程昌秀、秦昆、吴志峰、成毅、王春、李满春教授分别围绕不同方向作了分享。
大会还举行了主题沙龙环节。在吴志峰的主持下,汤国安、邬伦、李满春、杨昆、党安荣、刘慧平、沈焕锋教授就“新时期GIS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主题分别发表了观点。
主题沙龙
大会举行了“一流专业建设”“GIS人才培养”两个分论坛,武汉大学教授任福、北京大学副教授李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熊礼阳等主持。
大会举行了GIS+教材编委会成立仪式。清华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庄红权、机械工业出版社副总编辑兼高等教育分社社长王保家为刘耀林,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教育工委会主任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张书亮颁发编委会主任聘书。
GIS+教材编委会成立仪式
大会举行了全国高校GIS产教融合育人行动计划(第一批)发布仪式并公布了第一批校企名单。除了超图软件,加入的还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
全国高校GIS产教融合育人行动计划(第一批)发布仪式
在大会的闭幕式上,汤国安作总结发言。他表示,本届大会是开创先河的盛会,不仅为参会者提供了高端对话与合作的平台,更以前瞻性的议题、高水平的嘉宾阵容以及开放包容的交流氛围,为后续大会树立了一个典范。GIS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汤国安总结发言
宋关福在总结致辞中对全体分享专家、参会嘉宾及全部参与单位致以谢意。他谈道,未来超图将更加深入推动教育生态建设,进一步深化落实公司教育战略规划,投入更多资源,与高校展开多维合作,配合做好高校GIS实践及应用系列教材编写及出版工作;更加重视GIS技术创新,为行业带来更加优质的GIS软件产品与服务;继续参与办好GIS教育大会这一交流平台,让会议规模更盛大、内容更丰富、服务更出色。他期待与大家携手,共同为GIS人才培养、生态建设而努力。
宋关福总结致辞
大会举行了交旗仪式。贺灿飞代表“首届GIS教育大会”承办单位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向“第二届GIS教育大会”承办单位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沈焕锋递交大会会旗。
交旗仪式
本次大会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中国测绘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承办,并得到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育专业委员会、教育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虚拟教研室、清华大学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支持。
相关阅读
华夏教育时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华夏教育时报网或华夏教育时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华夏教育时报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华夏教育时报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华夏教育时报网或华夏教育时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kaibfmc.n@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