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革新:常高职“职业文化共生体”班级育人实践
一、从“流水线”到“生态圈”:破解班级文化建设的时代命题
在传统中职学校的课堂里,“班级”常被定义为简单的行政单位——班规约束行为、考试衡量成绩,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却要求班级成为连接学生、企业与社会的重要纽带。如何让班级文化真正成为育人载体?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简称常高职)用实践给出了答案。
2018年,该校研究团队针对区域百名教师和管理者的调研数据显示:72%的教师仍将班级文化等同于普通中学的德育活动,68%的学生管理者认为班级文化困境源于“表面装饰”,而忽视职业文化生态系统的培育。这一发现直指核心痛点——传统普教思维主导的班级管理模式,难以承载产教融合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使命。
“我们的目标是让班级成为‘微型企业组织’。”研究项目负责人表示,“通过解码企业岗位文化基因,将其转化为班级管理模块,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场景中完成‘文化浸润’,而非空洞的说教。”这一理念最终凝结为“职业文化共生体”理论框架,构建起“问题诊断—理论建模—实践创新—生态优化”的四阶递进路径。
二、理论破冰:从“符号张贴”到“价值共生”的深层变革
1. 核心隐喻:班级即“微型企业组织”
常高职的突破始于对“班级”本质的重新定义。借鉴企业管理中的“岗位—角色—素养”模型,学校开发了《岗位文化解码手册》,将企业标准转化为班级公约。
安全规范(企业要素)→《班级5S管理评分表》;团队协作(企业要素)→“精益勋章”积分兑换机制;质量意识(企业要素)→《班级质量公约》。
这一转化机制通过具象化的工具包,让职业文化从“墙上的LOGO”走向“行动中的信念”。
更值得关注的是“文化符号”的价值转化——通过“OMO管理系统”实现班级制度与企业流程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在扫码签到、任务提交等日常行为中自然习得职业规范。
三、实践创新:激活育人动能
1. 课程育人:
“我们不是在‘搞活动’,而是在构建职业人的成长轨迹。”研究团队成员介绍。通过“技能成长积分系统”,学生的每一次设备点检、每一份实验报告都能转化为可视化数据:积分兑换“优先选修权”;年度“技能之星”可参与校企联合研发项目。2022年,机电专业学生团队设计的“智能水位监测仪”被当地水务公司采用,团队成员提前一年获得“工程师见习资格”。
2. 文化育人:具身化场景唤醒职业认同
在“工匠精神微电影”拍摄现场,汽修专业学生张星说:“以前总觉得‘工匠’离我很远,但现在知道,每一个规范动作都关乎安全。”打造的“文化护照”系统则记录了学生的成长印记:从第一次戴手套的笨拙,到熟练操作精密仪器的从容,这些影像资料成为毕业时的“职业成长纪念册”。
让更多学校受益于这一“生长密码”。正如研究团队负责人所言:“我们不仅要培养会操作机器的技术工人,更要培育眼里有光、脚下有路的时代新人。当班级文化真正成为职业精神的摇篮,教育的温度与力量才能真正抵达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