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LIFE
华夏教育时报 > 主页 > 滚动 >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宏艳:网络游戏是90、00后的社交语言

2020-05-19 17:51 编辑:波少 来源:百度新闻

疫情期间,青少年学生大部分时间宅在家里,接触和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以及接触网络游戏、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在线娱乐项目的机会大幅增加。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5月13日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其中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上网。

 

如何防沉迷、为未成年人构筑保护体系?是政府、企业、学校、家长等社会各界都在关注的问题。5月18日,围绕“疫情之下如何避免未成年人沉迷在线娱乐”这一主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认为,未成年人痴迷网络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家庭教育影响很大,家长态度越保守,孩子反而越容易沉迷。

 

未成年人沉迷总体比例不高, 家长越反对孩子越容易沉迷

孙宏艳在会上分享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针对中小学生网瘾开展的一项调查结果,这项调查在全国10个省份共计发放了一万余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真正达到成瘾的只有2.3%;沉迷的比例则达到了18%”。 孙宏艳说,“全国那么多未成年人都上网,但并不是所有的未成年人都沉迷。

 

孙宏艳认为,更容易沉迷网络的未成年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缺乏交流、人际关系差、休闲时间比较寂寞、对自己接纳不够、缺乏自信心、对生活环境很不满意、无法获取学习乐趣。“总的来说,孩子过的不开心,每天的情绪都是特别烦,所以就想到网络上去发泄,网络对他来说吸引力就很大。“

 

另一方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与否,与家庭环境也有很大关系。孙宏艳表示,父母跟孩子亲子活动少、交流少,或是以批评为主的家庭中,孩子更容易沉迷;家长的管理方式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如果家长对未成年人接触网络是一种保守的、或者反对的态度,孩子沉迷的比例反而较高。”

 

未成年人防沉迷,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孙宏艳透露,2019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针对中小学生对网络游戏认知的一个调查结果显示,“粗暴型的家庭、忽视型的家庭、放任型的家庭,孩子他沉迷的比例都相对的比较高一些;而民主型的家庭对孩子的这种管理,孩子沉迷的比例就非常低。”如果是民主型的家庭,孩子在玩游戏的时间、花费、次数都比粗暴型,或者说这种放任型的要低很多,“像有的调查题目都低于40多个百分点”。

 

针对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如何去满足未成年人成长和发展的需求的问题,孙宏艳给家长提出了四点建议:

 

首先家长要跟孩子一起成长。在当前,我们面对网络时代的原住民,00后,甚至是10后的情况下,家长首先要对网络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要跟孩子一起成长。此前关于网络游戏的调查显示,00后、10后的孩子,有90%以上都会表示自己喜欢网络游戏,而家长表示喜欢的才有不到1%,这差别很大。但是很多孩子又会把游戏当成他们的社交语言,也就是他们跟小朋友交往很重要的一个谈资。家长如果没有跟孩子与时俱进的、共同成长的一个态度的话,对孩子的引导就会差很多。

 

其次要尊重未成年人。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成长特点,因为这一代的未成年人有他自己的特点。我们要尊重这个特点,尤其是不要把孩子的特点当成缺点。孙宏艳直言,“有的家长,或者老师经常按照我们成年人的思维去说教,忘了自己小时候是什么样的。比如说我们也痴迷踢球、打篮球,或者在外面跳皮筋等等,那现在我们就不让孩子玩这些游戏,这就是不尊重这一代孩子成长的特点,这就是他的一个特点,并不是他的一个缺点。”

 

第三是注重亲子关系。对家长来说,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跟孩子搞好关系,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孙宏艳认为,如果家长跟孩子搞好了关系,家庭教育基本上就成功一半了,“搞好亲子关系,你才能够有办法去引导孩子,把你的教育的理念、价值观等传达给孩子,才能引导孩子跟着家长的想法走”。

 

最后是家长的自我成长。家长的素质对于孩子的教育有着很大影响,相对于学校、社会的素质教育教育,家长的素质叫前素质教育,是在素质教育之前应该先具备的。孙宏艳提到,在互联网时代,有很多家长在媒介素养方面还不如孩子。“有的家长经常会有了孩子没有自己了,也不去参加活动了,也不再学习了,就盯着孩子考试成绩,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爱好、不学习,其实是跟孩子的成长脱节的。”

 

在此次的话题探讨中,孙宏艳表示,对于易沉迷人群的特征总结,希望能给家长、社会带来一些启示,她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沉迷网络,或者痴迷网络确实跟他的家庭教育、家长的素质、成长的环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满足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需求、防止沉迷行为的发生,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相关阅读

华夏教育时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华夏教育时报网或华夏教育时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华夏教育时报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华夏教育时报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华夏教育时报网或华夏教育时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kaibfmc.n@vip.sina.com。

新视觉·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