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LIFE
华夏教育时报 > 主页 > 培训 >

城市文化中的两极:上海与北京

2019-06-14 12:44 编辑:采集侠 来源:网络整理

“上海形象”在新文学城市文学中占有显赫位置。新文学者将上海作为相对于北京的文化极地,或多或少出于乡下人见识。当初北京及其他古旧城市的看上海,想必如同旧贵族的看暴发户,旧世家的看新富新贵,鄙夷而又艳羡的吧。上海的珠光宝气在这种眼光中越发明耀得刺眼,“极地”认识中不免含有了若干夸张。上海与北京的相对距离在更宽阔的文化视界中会大大缩短,其间的文化疆域说不定就部分地消融在了文化混杂之中。但在三四十年代,上海又的确是北京的对极,其“极态”决非全出于夸张更非虚构。使它们处于两极的,是当时中国人依据其经验所能想出的惟一坐标系,正如北京城内的老绸缎庄“三合祥”只能把对门的“正香村”作为敌国、对手(老舍:《老字号》)。岂止现代与非现代,即使城、乡的坐标位置又何尝易于确认呢!于是上海与北京被分别作成外延大于内涵的概念,文化学的名词术语。这里尚未计及它们在普通人那里的情感属性和它们因文学艺术的加工制作而引发想象、联想的丰富无比的审美品性。

4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曾用上海作为标尺量度美国(这是他们最便于取用的标尺),在那里看到“千百个大上海,小上海”,适足以显示其为道地乡土中国人。至今偏僻乡村仍有那里的“小上海”为标准上海人所不屑的繁华集镇。王蒙的《在伊犁》还写到边疆民族对上海的崇拜:上海是他们珍爱的小商品,更是一种生活理想。

用了上海量西洋,同时大上海也在心理上“非中国化”了。“霞飞路,从欧洲移植过来的街道”(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这是站在中国具体可见的欧美文化模式,因而才被理所当然地作为量具。曾经充当“国际城市”的历史,也如欧洲旧贵族的爵位,至今还是身份高贵的证明,鼓励着上海人的优越感。即使在三四十年代,“上海自豪”(这并非那一时期知识界普遍的感情倾向)中也少有乡土感。人们最难以接受的,是摩天大楼、交易所、跑狗场之作为“中国”。也因而,较之北京,上海是更便于借助工业社会通用的文化编码读解的文本。除克利斯多福·纽的《上海》外,出诸日本作家之手的,有丸山昇的《上海物语》,横光利一的长篇小说《上海》。如果英美作家写上海无意间找寻着熟识的文化模式,那么当时的日本作家到上海却是为了感受欧美文化的“启发”的。尚未闻有一本题作“北京”的长篇小说出诸欧美作家之手。即使如克利斯多福·纽居沪那样有居京数十年的阅历,也未必敢自信能读解得了北京的吧。

上海这一极地在30年代,曾经怎样地刺激过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与文学想象!无论所持价值尺度如何,文学都以空前丰富的语汇写上海,字行间充满了惊叹!

城市文化中的两极:上海与北京


殷夫

呵,此地在溃烂,

名字叫着“上海”!

——殷夫《无题的》

呵,吃人的上海市,

铁的骨骼,白的齿,

……

——殷夫《梦中的龙华》

怒号般的汽笛开始发响,

厂门前涌出青色的群众,

……

呵哟,伟大的交响,

力的音节和力的旋律,

踏踏的步声和小贩的叫喊,

汽笛的呼声久久不息……

——殷夫《一九二九年的五月一日》

——一位左翼青年诗人憎爱交织的“上海礼赞”。

茅盾以其包裹着激情的冷静,师陀用了辛辣的嘲讽,写上海的交易所文化;当时也许惟上海才有如此发达的交易所文化,内地眼光中的怪物、巨兽,陌生文化中的最陌生者。茅盾写这里的肉搏式的紧张,师陀则写金融投机行为的丑陋,写出一片疯狂气氛。我不知道茅盾之外还有哪位新文学作者研究过交易所。茅盾与师陀同时感受到了交易所特有的文化氛围,并毫不犹豫地以之作为商业大亨金融巨头的上海的象征。

呵,疯狂的上海!这里是上海外滩:“……你瞧那些人罢,各种各样的车子,四面八方,打每条马路不断涌出来,滚滚象无数条奔流。真是洋洋大观,惊心动魄的场面!人和车搅在一道,把路填塞,只听见人的吆喝声,三轮车的铃声汽车的喇叭声哄哄然闹成一片,……”

城市文化中的两极:上海与北京


茅盾

“连走路都象上战场。在这里你看不见中国人提倡了数千年的品德,只觉得所谓仁义礼让,根本就不曾在我们国土上存在过。任何人都表示,不能再清楚了:他们没有情感。假使这时有个孩子给车轧死,他们将照常从尸体上踏过去,车照常开过去,谁也不会回头多看一眼;如果有谁胆敢阻止他们,他们便会将那人杀死。……”(师陀:《结婚》)冷酷,机械,硬绑绑地绷紧着每一根神经。以竞争无情地剥夺着“乡土中国”及其文化,摧毁着传统社会的道德理想、价值体系。这里的信条是:心要狠,胆子要大!

呵,投机家的上海!

相关阅读

华夏教育时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华夏教育时报网或华夏教育时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华夏教育时报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华夏教育时报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华夏教育时报网或华夏教育时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kaibfmc.n@vip.sina.com。

新视觉·新媒体